跳转到正文内容

沙元森:小升初畸形竞争折射教育资源配置不公

  □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

  目前,各地“小升初”的竞争不断升温。为了让孩子考入名校,不少家长忙着搜罗考试秘笈,各种辅导班也应运而生,把竞争的氛围烘托得更加火热。本报记者日前在济南市调查发现,有的学校报名和录取比例高达9:1,竞争之激烈不亚于高考。“小升初”不仅加重了孩子们的学习负担,更煎熬着他们幼稚的心灵。

  根据义务教育的政策,“小升初”原本不该有如此激烈的竞争,因为“就近入学”和“免试入学”,足以在制度设计上保证每个适龄儿童和少年都有学上。而无法回避的现实是,各地对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是不均衡的,即便在同一个城市,一些名校所拥有的优质资源也是其他学校所不能比的。于是,很多家长就不甘心让自己的孩子“吃亏”,那些拥有招生名额的学校也乐于通过“小升初”考试进行“掐尖”,以巩固自己的优势。

  对很多家长来说,“一切为了孩子”简直是最鼓舞人心的口号。为了不让孩子在竞争中落下半个身位,他们不辞辛苦推着孩子往前跑,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、大奖赛,以便为将来进入名校积累资本。年幼的孩子则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学习包袱。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,可能每个人的人生都回避不了优胜劣汰的选择,但这种来自社会的竞争压力不能无限度地传导下去。如果小学生在日常教育中被灌输的都是分数至上、名校至上的观念,他们的学习便失去了很多乐趣,他们也很难对未来产生憧憬。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说:“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,教育是点燃一把火,要把学生心里的那些东西点燃了。”而过早的激烈竞争恰恰像一盆冷水,很容易浇灭孩子们的乐观和自信。

  面对“小升初”竞争的升温,家长更需要冷静思考,名校提出的标准是否就是判断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。怀抱平常心,遵循教育规律,让孩子健康地成长,不比揠苗助长更好吗?功利主义的成功学往往培养出一种偏执的心理,如果总是以成年人的价值观去塑造儿童,迫使他们一定要成功,即便用心良苦事实上也是一种戕害。

  当然,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当深思,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参与到“小升初”的竞争中来,是否已经偏离了义务教育的初衷。面对家长的焦虑,主管部门应该主动去平衡不同学校的差距,尽可能地实现教育公平。如果放任名校“掐尖”,使强者恒强,那么进入名校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。最终,权力与金钱就可能插手其中,让弱势者落于下风。对于名校,这或许是一种良性发展,而对于教育公平则是恶性冲击。

  所以,教育主管部门也有必要以政策手段平息“小升初”的畸形竞争,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,让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未来的竞争。如此,“小升初”的竞争也就失去了动力。

分享到: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
您对本文的观点:
顶:0
踩:0
请给本文打分:
5 4 3 2 1
4.5本文目前得分:

 

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┊Copyright © 1996-2012 SINA Corporation, All Rights Reserved

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